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智兔网 2021-04-22 450 10

互联网人胡说八道简史,你这么说话马化腾张一鸣马云知道吗?

世供网

前两天,张一鸣在字节跳动9周年念了一段从双月会材料里摘出来的词,拼凑出来的一段话: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这段话味道如此之冲,吓得我赶紧给自己赋了个能,并且把认知和大佬们对齐了一下。

各位感受到自己的心智已经和我连接起来了吗?

去年我写互联网造词史的时候,总结过各种互联网造词家的造词案例和方法。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一年过去,造词这件事情它下沉了,它打通了行业圈层,沉淀到执行落地,形成了广泛赋能,实现了去中心化,在细分赛道和广泛载体中完成了心智通晒。

用人话说,就是互联网行业开始人均黑话了。

不只是互联网行业,任何一个圈子、行业或者人群,都会有自己的黑话,但为什么只有互联网行业的黑话特别讨人厌,以及为什么我们又要警惕互联网黑话呢?

这期,我想和大家聊聊互联网大公司的黑话。

01

还是先放结论。一个行业越是黑话盛行,越是意味着这个行业正在从鼎盛走向平庸。

互联网行业的黑话,正是它逐渐失去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表现。

我们厌恶互联网大公司的黑话,并不是讨厌这些词汇本身,而是讨厌互联网黑话背后的整套价值体系和资本力量。

如今互联网行业黑话遍地的状况,十年前外企和广告公司也经历过。

「4A腔」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前段时间,一个还在上学的朋友给我发了他们班级群的截图,一句话看得我差点没晕过去。

「我目前在4A agency实习,team内部经常会做一些sharing,找一些可借鉴的campaign,从里面get一些insight,再brainstorm出一个idea。大家需要思路的话,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入手哦」

拜托,这也腌得太入味了。

奥美进入大陆都30年了,怎么现在的小孩比当年的新加坡人和中国香港人还会放洋屁!

「4A腔」曾经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广告作为舶来品,中国最早的4A广告公司,大部分高层都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甚至欧美,体系也和国际4A一脉相承。

那时,广告行业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这些人来到大陆掘金,也将海外的一整套广告话语体系带到了中国,和本土语言一结合,就出现了夹中夹英的「4A腔」。

这种腔调,一度被认为是广告行业洋气、开放、先进的佐证,也确实解决了不少类似「campaign」之类的词没有准确的中文词可以对应的问题。

这没啥问题,毕竟为了表达的效率,用一些英文词无可厚非。

但20多年后,这些广告公司还操着当年的4A腔,中英夹杂越夹越多,甚至连本来可以好好用中文表述的词汇都要硬凹成英文,这就有点不make sense了。

我觉得不能怪大家天天骂「4A已死」,不能怪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做广告。

一个连话语体系都透着僵尸味道的行业,怎么可能还有活力呢?而互联网行业完全是把4A腔的故事重新演绎了一遍。

回顾一下中国互联网的黑话,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

在这段历史中,「生态化反」是绕不开的一个词。

它不仅有着无出其右的传播力,更有着完全没人能看懂的神秘感,配合上贾跃亭本人的传奇经历。

我愿称之为互联网黑话之王。

也就从生态化反出现起,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大造词时代」,涌现出一大堆新名词。

「租赁」变成了「共享经济」

「交通」变成了「大出行」

「医疗」变成了「大健康」

「机会」变成了「风口」

「自动贩卖机」变成了「新零售」

「版权」变成了「IP」

「做小号」变成了「矩阵」

「听书」变成了「知识付费」

「名人」变成了「KOL」……

所有词汇都被重新发明,所有概念都被重新定义。就连重新定义这个词,自己都成了一句黑话。

我们暂时将其称为黑话1.0时代。

关于为什么会出现「大造词」的现象,我去年也解释过,主要还是为了满足资本的增长焦虑。

2015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逐渐见顶,中国人口不够用了。

但同时大量资本涌入,创业者们闭上眼睛,四处都是金钱的声音。

这时,用上一些造词方法,把泡沫吹大一点,把商业模式描述得性感一点,才方便吃下更多的资本。

而且那个时候,大家也都不太反对疯狂的造词。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这些词基本上只会出现在行业新闻和公关话术里。

只要你关掉新闻,少看手机,这些词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啥关系。

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造词造得凶,但大多数造出来的词背后,多少还有点创新的东西,市场对互联网行业也还算包容。

但后来的事情证明,我们对造词家们还是太宽容了。

如果说黑话1.0时代是骗大众,骗投资人,那么2.0时代的黑话主要是拿来骗自己。

02

分水岭是2018年的创投圈寒冬,原本拿着支票簿撒钱的投资人手头变紧了,也就不那么好骗了。

资本市场不景气,新发明的黑话突然就少了。

「大造词时代」骤然落幕,原先用来骗投资人的话术,只好出口转内销,拿去PUA员工和合作方了。

我称之为黑话2.0阶段。

这种PUA,我曾经亲身感受过。

前段时间,我和某个大厂的朋友沟通工作,他在群里丢了一句话:

各位老师,我们晚点电话共创一下,对齐一下我们的内容目标。

短短一句话里,居然有两个词我都看不懂,啥叫共创?啥叫对齐?

但是看到群里的大家也没说什么,好像都是看懂了的样子,我也没敢问,稀里糊涂这事儿就过去了。

再到后来,脉脉职言区开始出现吐槽「阿里味儿」不说人话的帖子,再到张一鸣公开吐槽大厂黑话,互联网大公司黑话终于开始成为一门显学。

为什么这些大厂都这么热爱黑话呢?

你很难想象,现在大公司员工满口黑话,其实是一个当事人和老板们都乐于见到的结果。

首先,不说人话其实是件挺爽的事情,装X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原始需求。

看看这几年在网上最火的几个词,不管是内卷,还是奶头乐,还是鸡娃,还是996,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解释力和表现力都很强。

两三个字就能概括一个很复杂的现象。

这些词用起来,会让人有种真理尽在掌握的快感。

比起社会学领域,互联网更不缺指点江山的造词家。

比如前两年,投资人最喜欢问创业者的一个问题:

你的产品护城河是什么?

护城河啥意思,其实就是核心竞争力,保证对手抄袭模仿你的时候,你的产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会被替代。

但这么一大段说出来,远没有护城河一个词来的性感。

简简单单三个字,就刻画出了一个炮火连天,你死我活,强敌环伺,九死一生的行业竞争环境。

还揭示了这种竞争其实就是互相抄来抄去的无聊本质。是不是表现力很强?用着很爽?

再比如我教大家一个词,操盘。

你要说自己负责一个项目,听起来就像是背锅的。

但是说自己操盘一个项目,隐隐就有一种在背后运筹帷幄的感觉,给人一种摸不透的印象。

而且在互联网公司,装X不止能带来快乐,更是一种刚需。

对上需要向老板吹牛,对下需要和员工画饼。

于公需要争取资源把事情做成,于私需要获得认同加薪升职。

比如你是一个刚入职公司一周的新人员工,一个礼拜除了看各种文档之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周五到了,领导要每个人交周报,你能只写一句「看文档」吗?

肯定是不行的。

这个时候,黑话就派上用场了,你可以这么写:

本周工作内容 ,理清岗位工作链路,细化工作颗粒度,在理解公司业务模型基础上熟悉团队打法,梳理公司内部长期沉淀下的方法论,并结合具体项目建立抓手意识,完成了初步的认知迭代。

这是不是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好像这个礼拜做了很多事情一样。

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领导又不是傻,怎么可能看不出你是在吹牛打马虎眼。

当然,上位者肯定不傻。

就是因为不傻,他更会鼓励员工多用黑话。

很简单,说黑话对他们有好处。

就像在《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成功打入敌人内部。

黑话本来就是指封建社会的民间结社中,用来隐藏语义的暗语。

一方面可以让人听不懂,另一方面,可以准确识别出自己人。

这就是黑话最重要的用途:身份识别。

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

使用黑话,就是默认对方和自己使用的是同一套语言体系。

而在一套语言体系背后,是差不多的教育程度,相似的背景经历和共同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你们在某个层面上就是一类人。

而当你们反反复复使用黑话,就等于反复强化你们的身份认同。

就像B站的陈叔叔说过,一个社区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这个社区有没有自己的专属语言。

知乎有「谢邀」,虎扑有「格林公式」和「韦德打9分」,B站也有「一键三连」和「下次一定」

圈子中的个体们反复使用黑话,也就在反复确认自己的身份。

就在黑话的使用中,圈层变得更加稳固,文化也就形成了。

这在公司内部也是一样的。

只要一家公司存在上下级关系,存在老板和员工,就必然有「甄别自己人」的需求。

这套互联网黑话用得越勤快,员工就越依赖这套话语体系,思维模式也就越受制于背后的权力体系和做事逻辑。

一个人人都说人话,人人都像普通人一样思考的公司,注定是不好管理的。

03

这里问题又来了,老板不怕形式主义影响公司战斗力吗?

关于这点,知名互联网吐槽家冯大辉老师有过阐述。

「互联网大公司就像一列高速列车,大公司里的员工在车里看似干得热火朝天,以为自己熬干了青春熬掉了头发,才推动了列车的飞驰。但其实列车前不前进,和车上的人关系并不大。」

互联网行业的价值,更多来自于模式和技术,普通员工的战斗力并不是决定因素,效率低就低了,不过是资本主义一颗螺丝钉罢了。

所以互联网大公司的黑话,更像是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一场合谋。

老板不在乎,员工有需求,才有了如今大厂人均不说人话的现状。

到这里,大家应该也都很明白了,黑话展现的,就是当代互联网资本的底层矛盾:空虚的业务实质和不断膨胀的吹牛欲望之间的矛盾。

这几年我的感受是在这个行业里,说人话变得越来越难。

张一鸣可以独善其身,甚至出来diss这种「不说人话」的文化,但他挡不住下面的中层和一线员工疯狂使用黑话,更挡不住全行业疯狂使用黑话。

因为追根究底,是资本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方式说话。

如果你服务的客户是互联网大公司,你能不顾甲方的说话习惯,坚持说人话吗?

如果你老板是某个互联网大厂出身,习惯性不说人话,你还能坚持说人话吗?

如果你自己就在互联网公司里,你能坚持在各种会议、汇报、PPT里面坚持说人话吗?平心而论,我可能做不到。

我既然想赚他们的钱,就要顺着他们的说话方式。

于是「不说人话」的企业文化被资本裹挟着,从资本的高地向洼地传染,顺着资本渗透到商业世界的每个角落。

一个人想要处处坚持说人话,就约等于要处处对抗资本,这太难了。

所以张一鸣的发言,在我看来也是说说便宜话罢了。

一个身价百亿千亿的大佬,哪里知道我们普通人想说几句人话有多难呢。

再想想看,资本对语言的污染,又何止是互联网黑话。

这几年饭圈文化的盛行,无处不在的饭圈警察,凝视着每个人在网上的发言,不允许拉踩,不允许批评,何尝不是资本无形中阉割了我们表达的权利。

而当我们习惯了微博上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了短视频App里面短平快的造梗,习惯了各种片面的,充斥着消费主义和对立仇恨的表达,这何尝又不是资本借由流量经济,潜移默化影响着原本语言的形态。

我想起《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在《十三邀》里那段著名的发言:

「渣男」这个词最不好。这个也渣男,那个也渣男,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你用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人不是这么简单可以涵盖的。

金宇澄所说的,正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当我们逐渐放弃语言原有的复杂性,也在放弃认识这个复杂世界的可能性。

当我们沉迷黑话,脱离对世界的具体描述,无疑是走入了一个由资本构建的语言的乌托邦。

我不否认黑话很实用,也不否认大公司的「赋能」、「闭环」、「打法」这些词在它们内部,有可能是很高效的沟通方式。

但语言的背后是思考,它关系到我们思想的独立性,依赖任意一种泛泛的,高概括性的语言模式,在我看来都是很危险的。

在资本横流的时代,学会说人话,也就是真实地做人,这是我们一辈子都要修炼的功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兔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智兔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