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智兔网 2021-04-23 450 10

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 蜂巢能源发布蜂速快充技术

华商签证 https://www.altrv.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21日报道或许是年内全球唯一一个A类车展,此次上海车展,整车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火力全开,带来了诸多重磅产品和技术。

每次车展蜂巢能源都能给业内带来技术惊喜,2021年亦是如此。

此次,蜂巢能源启动业内首个创新日,并干了三件大事,进入品牌2.0阶段,成立蜂巢资本,并发布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快充技术。

4月20日,蜂巢能源创新日上,蜂巢能源宣布成立蜂巢资本,投入20亿元基金扶植产业创新,计划招募跨界产业合作伙伴20家,全球招募100名创新先蜂科学家。

蜂巢能源希望,集结全产业链力量,打造动力电池行业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实力。

一家电池企业为何要发起创新日?而且除了技术外,发布内容还与资本和产业生态相关。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认为,当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格局已经比较明晰,中日韩三国仍然占据主导优势,但欧洲正在快速追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基础材料技术的研发上积累不足;先进生产工艺和高端设备上仍然比较依赖进口;在人才储备方面,高精尖人才明显不足等这些问题长期来看都掣肘着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实现领先而且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自主研发和中国制造方面有创新性突破。

蜂巢能源愿意通过创新日的形式来努力实践,集结跨领域产业和行业的合作伙伴,聚集全球顶尖人才,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从上游材料、到中游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生产等全产业链的本土自主创新,摆脱传统工艺束缚,引进跨行业的先进技术,融入到锂电行业的创新研发之中。

蜂巢能源进入2.0时代

杨红新在发布会上表示,蜂巢能源2.0战略让企业战略布局更加系统化,从乘用车、商用车、轻型车到储能,产品种类与市场版图持续扩大,也更加系统化。从原材料到产品应用,再到资源回收,产业链布局更趋完善。

“蜂巢能源国内外新基地相继开工建设,到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将突破200GWh。蜂巢能源正在实现从更懂汽车的电池专家到能源互联企业的升级转型。”

此前,我国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蜂巢能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杨红新表示,预计2025年蜂巢能源全球工厂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40%,2030年蜂巢能源达到碳中和指标,建立绿色可持续供应链,使用可再生材料。

20亿产业扶持基金打造创新生态

此次发布会第二个看点则是蜂巢资本的成立。

按照计划,蜂巢资本将与社会资本国投招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期斥资20亿成立成长型和创新型两支基金,用来招募创新产业合作伙伴,为蜂巢能源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蜂巢资本CEO崔东旭表示,蜂巢资本依托长城控股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从上游材料,到中游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生产,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同时探索新型市场销售模式,提高市场渗透率,并延伸完善用户体验,打造智能出行的完整生态闭环,助力动力电池产业的本土创新升级。

为了更好的推动产业创新落地,蜂巢资本还启动了创新产业合作伙伴招募计划,与国内领先的前沿科技媒体和产业服务平台机器之心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智能领域招募20家跨领域合作伙伴,将先进的智能技术应用在动力电池行业的生产中,实现锂电行业与AI、大数据、上下游产业链的跨界融合,加速蜂巢能源在智能领域的全球布局。

在人才创新方面,蜂巢能源宣布与全球知名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合作,启动创新先蜂科学家招募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100名科学家。

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的黑科技

此次除了资本、品牌方面的战略布局,回到电池技术本身,蜂巢能源也带来了蜂速快充技术。

2020年以来,国内外电动汽车主力车型续航普遍突破600公里,消费者对于续航的焦虑逐步化解,但随之而来的,是需求侧对充电便捷性的考量,能否像传统车加油一样实现快速充电,成为用户端关注的新痛点。

电池快充技术就是目前解决充电便捷性的关键突破口,也是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角逐的主战场。

蜂巢能源带来的全新的快充技术和对应的电芯,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

第一代蜂速快充电芯为158Ah电芯,能量密度250Wh/kg,2.2C快充可实现20-80%SOC时间16分钟,年底前即可量产;

第二代4C快充电芯产品容量165Ah,能量密度大于260Wh/kg,可实现20-80%SOC快充时间10分钟,量产预计在2023年Q2。

4C快充产品背后,是蜂巢能源基于锂电池关键材料的一系列创新研发。

据悉,蜂速快充技术的创新技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正极材料方面应用了三大技术:1.前驱体定向生长精准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前驱体合成参数,一次粒径放射状生长,打造离子迁移“高速公路”,提高离子传导,降低阻抗10%以上;

2.多梯度立体掺杂技术,体相掺杂及表面掺杂多元素协同作用,稳定高镍材料晶格结构,同时降低界面氧化性,循环提升20%,产气降低30%以上;

3.柔性包覆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及仿真计算,筛选适配高镍材料体积变化大的柔性包覆材料,抑制循环颗粒粉化,产气降低20%以上。

负极同样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1.原料种类及选择技术,选取各项同性,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原材料进行组合,使其极片OI值由12降低为7,动力学性能得到提升;

2.原料破碎整形技术,采用小骨料粒径组成二次颗粒,并复配一次颗粒,实现合理的粒径搭配,降低其副反应,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提升5-10%;

3.表面改性技术,采用液相包覆技术石墨表面包覆无定形碳,降低阻抗,提升锂离子的通道,使其阻抗降低20%;

4.造粒技术,精确控制粒径间的形貌、取向等造粒技术,满电膨胀降低膨胀3-5%。

电解液采用含硫添加剂/锂盐添加剂等低阻抗添加剂体系,降低正负极界面成膜阻抗。较高的锂盐浓度,保证电解液较高的电导率;隔膜采用高孔隙陶瓷膜,提升隔膜导离子能力同时可兼顾耐热性,达到快充及安全的平衡。

此外,在关键材料体系创新基础上,蜂巢能源还在极片制备、结构件过流仿真测试、快充策略制定等进行了多项优化创新。

产能布局上,2021年以来,蜂巢能源先后宣布在四川遂宁和浙江湖州建设两个2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加上其位于常州金坛三期6GWh项目、规划建设中的德国24GWh电芯工厂和PACK工厂,蜂巢能源正在向2025年全球产能200GWh冲刺。

作为一家成立还不到三年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已经先后在行业率先推出高速叠片工艺、无钴电池、果冻电池、热阻隔电池包等技术产品,其创新思路已经渗透到基础材料开发、工艺革新、智能制造升级等多个维度。

2020年,蜂巢能源装机量连续五个月进入前十榜单,2021年第一季度,其装机量站稳国内第7位。杨红新表示,蜂巢2021年的目标锁定为成为国内装机量TOP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兔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智兔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