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智兔网 2021-05-04 450 10

辉煌了不到30年的电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江苏氨水 http://www.hxhgcp.com

  电视节目出圈,不是什么稀罕事。

  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前有眉毛小吴签约出道,后有浴室小张风靡全网。

  时不时报道出几件引起观众共鸣的社会新闻,再凭借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功夫,让网友们金句频出,爆笑不已。

  比如一百多买了个LV包还怀疑包是假货的大哥,却开着一百多万路虎,让采访的记者都有点好奇;

  又或者是要求顾客花几千块充卡才能剪个10块钱头发的理发店,因为不想上头条爽快退钱,最终又上了《1818黄金眼》。

  当社会新闻带上了沙雕属性,再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们,自然能给新闻带来不一样的火花和乐趣。

  而最近火起来的,是安徽卫视一个名为《社会透明度》的早间新闻。

  同《1818黄金眼》一样,这个新闻聚焦民生,关注生活小事。只不过《社会透明度》的整体风格,还要更加诙谐幽默。

  窃格瓦拉的名言名句,最早就出自这里。

  而在这个节目中,窃格瓦拉新闻的沙雕程度,还排不上号。

  在这里,你能看到嫌通缉令照片太丑,于是把自拍发给警方的通缉犯:

  也有4岁的熊孩子,因为沉迷于打牌,甚至从家背了2万块去上幼儿园:

  有嫌女友唠叨假装跳河,然后潜泳回家看电视的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

  也有怕女儿在学校受委屈,一掷千金买下幼儿园的土豪家长:

  不看这个节目,你永远不知道艺术是如何来源于生活的,而生活比艺术更具有戏剧性。

  一切你在互联网上看过的段子,在这个节目里都有真人演绎:

  什么“劫匪抢得万元现金,半路却被小偷偷走”,或者“少女发现被拐卖,反将人贩子卖掉”,亦或是“男子肇事逃逸,次日得知撞死的是亲爹”……

  从上到下,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荒谬的气息。

  无数网友纷纷留言,这是自己童年在家上学时的必看节目。

  也有网友说,每天早晨挤公交的时候,就靠看这个节目提一口气。

  这一边,电视节目在网络上频频出圈,而那头,不少经典节目却早已经纷纷停播。

  比如前几年停播的《谭谈交通》,去年停播的《走近科学》。

  这两个节目的人气都不低,一个是网络上流行的“综艺节目”,一个是当代年轻人的“童年阴影”,但现在只剩下一些影像,作为它们存在过的证据。

  而无数人惋惜后,也有人十分疑惑,这种类型的节目,为什么会走上停播的命运?是网络人气不代表实际观看人数,还是电视节目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

  不光是电视节目,连不少电视频道也纷纷关停。

  光是才刚刚过了五个月的今年,就已经有山西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MTV音乐电视台中文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休闲指南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高尔夫频道等四个频道相继停播。

  这还都是一些大台,没算上那些普通观众叫不上名字的小频道。

  无论多少人感叹青春一去不复还,停播的电视都很难再回来了。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曾经带给了我们无数欢乐的电视,还能焕发出生命力吗?

  在拿下了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的《你好,李焕英》中,有一个买电视的情节:

  在贾晓玲的升学宴上,母亲李焕英年轻时的“死对头”王琴刚一落座,就被同桌的几个人追捧,还谈起了20年前买电视的事。

  当时的王琴买到了全厂第一台电视机,成为了王琴的骄傲,也成了20年后老朋友再聚首时的谈资。

  于是,“穿越”回去的贾晓玲为了让自己的母亲高兴,想让自己的母亲成为全厂第一个买到电视机的人。

  但那个年代,电视机不像现在,只要在网上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门口,还包安装服务。

  那时候的家用电器,都是拨计划下来,销售单位拿着计划,才能去工厂里面提货。

  而想买的人,只能拿着电视票去购买,光有钱是不行的。

  并且,那个时候的电视机都是黑白电视机,偶尔有几个进口的彩电,有外汇券才能买。

  为了买到这台电视机,李焕英手里的电视票攥了又攥,一听到电视到了就飞速跑向了柜台。

  终于,在贾晓玲的帮助下,李焕英成为了全厂第一个买到电视机的人。

  电视买回来后,厂里不少人都围坐在空地上,一起看电视。

  那是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在这场比赛上,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夺得了女排世界杯的冠军,并开启了五连胜之路。

  这场比赛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有象征和纪念意义的,它代表着中国从此在体育事业上,也可以让世界人民看得见了。

  而这种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光《你好,李焕英》,在《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之中,都有类似的场景:

  千家万户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等着收看节目;

  这些人里既有东北厂子里面的工人,也有北京机关大院的工作者;既有学生,也有普通的百姓。

  足见一台电视机的珍贵。

  我国的电视产业,起步是有些晚的。

  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712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台电视机,现在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作为纪念。

  而有了电视机,还要有电视广播,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电视台,不然电视机买回家也白搭,什么都看不了。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迅速发展。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没有广播电视。

  1957年,我们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

  在经过了一番筹备后,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也成为了大陆电视台的诞生日。

  而彼时的北京,只有50台电视机。

  自那天起,北京电视台就一直断断续续播出节目:

  1958年6月15日,北京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部剧时长20多分钟,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小话剧;

  1958年6月19日,北京台在北京体育馆实况转播了“八一”男女篮球队与北京篮球队的友谊赛……

  9月2日,开始正式播出。

  那时只有北京电视台才有精力制作节目,其它地方的人想看电视也不见得能看得上。

  为了迅速发展电视事业,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用来转播电视节目。

  并且各个地方开始兴办自己的电视台。到了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1971年时,共建成电视发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有了这些电视台,全国各地的人,才能收看电视节目。

  电视台节目丰富了,电视机的质和量也得跟上来。

  我国彩电行业起步于七十年代初期。1970年12月26日,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从此我国开始自主生产彩电。

  1972年5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在同年10月播出。

  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此时我们的彩电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一些重要的原件依赖进口,所以生产的规模、产量、性能等方面,同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

  此时,一些经典电视节目已在各电视台草创:

  1976年7月1日,《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第一次播出,该节目是《新闻联播》的前身;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除此之外,我们常看的《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等,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播放的。

  为了增加节目的多样性,电视台还会尝试去做一些新鲜的东西:

  1979年8月至1981年5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这是第一部涉外合拍片;

  1979年,央视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拉开了中国引进海外电视剧的序幕。

  此时的电视台,受限于一样东西,那就是资金。

  不少电视台的设备,都是央视淘汰的,经常需要维修,不能一直正常运转。

  而且制作节目也没有经费,都是赔钱的,虽然可以转播,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眼下电视机的数量少,大家看着几个节目就足够了,但是以后呢?

  想要长远把电视台办下去,就要把事业变成产业。

  第一个做出尝试的,是上海电视台。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率先受理广告业务。

  1979年2月,央视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

  1980年1月1日,央视播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

  有了广告,就有收益。到1983年时,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有了钱,电视台就可以琢磨出更多新花样了。

  1983年,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发生了不少大事,广告收益见效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年的除夕夜,央视举办的第一届春晚,至今还是无数人心头的“白月光”。

  在时隔几十年后的一次投票上,让观众们票选最受喜爱的春晚,首届春晚成为榜首,令人惊叹之余,还带着一丝感慨。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届春晚办得不算太好:

  舞台、灯光比不上现在,自然不用说;镜头的远近、画面的切换也总是有不足之处;当零点钟声敲响时,舞台上的相声甚至还没结束,就急急忙忙切换到了撞钟的画面,放到现在,一定是严重的舞台事故……

  但它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为那时的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春风。

  先是节目播出形式上,选择了直播。尽管直播风险较大,但录播实在是太烧钱了,录像机技术才刚起步,一个磁头就要3万美元,要保障日常节目,晚会就还是得省一省。

  尽管中间也夹杂着不少录播的节目,但直播还是让大家更加亲近,减少了距离感。

  基于直播,这届春晚为了和观众更好互动,还采用了点播的形式。观众打电话来告诉节目组想看什么,节目组就会尽力满足观众的需求。

  尽管现在看来,这种互动方式可能有点笨。但在当时这非常时髦,毕竟电话的普及度不高,不是家家都能拥有电话,还肯拨打的。

  也正是这种点播的形式,造就了春晚历史上最经典的节目之一——李谷一演唱的《乡恋》。

  《乡恋》是李谷一的代表作,从1979年起,就火遍大江南北。

  但大时代背景下,那个时候流行的都是鼓舞斗志,积极向上的歌曲。《乡恋》这种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歌,曾被批评为“靡靡之音”。

  可点播这首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接线员端了一盘子记录电话点播内容的纸条,上面写的几乎全是《乡恋》。

  春晚导演不敢做主,把观众们的点播条端到了广电部部长面前。部长思来想去,决定,播!

  后来这首《乡恋》被誉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并在30年之后的“春晚历史最喜爱节目评选”里排名第二。

  这场春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于电视台而言,找到了一个新的形式,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给未来电视媒体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于文化传播而言,它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在文化领域的气氛更加活跃。并且同春节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时刻联系在一起,既能发扬传统文化,又能展现时代精神。

  收视率达到60%的春晚,无疑是成功的。这也给了广电一个信号,那就是电视绝对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既能丰富生活,也能传达精神。

  1983年3月,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在会议上,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这个方针说白了,就是要在全国各地,无论大小地区,都要兴建广播电视台。

  同年10月,这一方针被批准,并且迅速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到1990年底,中国有电视台509座,比1980年增长了13.4倍。

  另一边,国内企业开始引进彩电生产线,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同时外资品牌也开始大批量进入中国。到了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是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这期间,国产彩电在技术上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并涌现出了长虹、金星、牡丹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90年,我国电视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4%。各地兴建卫星地面收转站,不管哪里的人,都能够看到电视节目了。

  1985年,央视首先上星。所谓上星,简单来说就是把电视节目投到卫星上去,再把信号传到全国各地。

  电视台分为两种,卫视台和地面台。卫视台就是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地面台就只有当地才能看。

  一部《渴望》,万人空巷,也让各大电视台都看到了上星的魅力。

  1992年,贵州卫视、云南卫视通过卫星播出,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最早的省级卫视。

  1993年,四川卫视、西藏卫视、新疆卫视上星,省级卫视逐渐被大众认识。

  1994年1月1日,山东卫视上星,并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电视剧,比如《白眉大侠》《甘十九妹》《水浒》等,各个脍炙人口。

  山东卫视也借助这些优秀的电视剧,在电视行业上一路领先。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当时中国省级电视媒体的第一阵营。

  在那个年代,内容稀缺,信息闭塞。一台电视机,就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电视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1997年,湖南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东南卫视等多个频道相继上星,成为电视舞台上百花争艳的主角。

  想要脱颖而出,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了解自己要拿下的是什么样子的市场。

  湖南卫视打造了不少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晚间新闻》等,都十分具有影响力。

  凭借这些节目,湖南卫视把目光投向了年轻人,确定了“锁定娱乐、锁定年轻、锁定全国”的频道定位。

  他们奉行“快乐中国”的频道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打造节目,强化频道特色。

  做得好不好,看收益就知道。2006年时,湖南卫视的广告创收已突破了10亿元,位居省级卫视第一。

  安徽卫视的频道定位,是“剧行天下”。什么是刚需?电视剧就是刚需。

  他们打造了《周末大放送》《男性剧场》《女性剧场》《雄风剧场》等等,八个剧场拿下了六个收视第一,在省级卫视同时间段中的收视率,一直遥遥领先。

  2007年,他们将这一概念拓展为“剧行天下,爱传万家”,牢牢把握电视剧主题。

  山东卫视同样把目光聚焦在了电视剧上。他们打出了“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的旗号,将“情义”二字,作为自己频道最突出的特点。

  《水浒传》《闯关东》《红高粱》等大戏,一部比一部出名,也一部比一部成功。

  每一个卫视都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贵州卫视主打“西部黄金卫视”,广东卫视主打“财富”,江苏卫视“情感天下”,浙江卫视“中国蓝”,等等等等。

  结合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快发展。

  其中,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成就了“电视湘军”和“广告淮军”的称号,成为了省级卫视的领军者。

  然而在这蓬勃发展之中,隐患却早已埋下。

  越来越疯狂的广告插播,让人隐隐觉得不对劲。

  不管是什么时间段,只要打开电视机,甭管是省级卫视还是地面台,广告全都扑面而来。

  湖南卫视早就被人调侃,怎么能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

  同样,广告的质量也良莠不齐。

  要是普通的广告,什么高乐高、奥利奥,或者舒肤佳、洗衣皂,大家还能忍一忍。

  但越来越多的,是打着广告名义的智商税产品:

  一天就能减肥一斤的按摩仪,199块钱就能拿下的黄金三件套,用了就能清心明目的水杯,还有孩子看了就能考上重点大学的神奇辅导书……

  不管什么广告,只要钱给够,都能播。

  毕竟不播出,谁知道哪里有那么多违背祖训的神医,又哪里能发展出神医宇宙?

  广告乱象,治标不治本。

  2011年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

  11月28日,其又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电视剧不能再插播广告,对于广告商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彻底颠覆了省级卫视之前给频道定位的运营手段。

  由于剧中禁止插入广告,电视剧广告承载量骤减。但大型综艺节目可以通过植入等创新形式,放大广告的传播效果。

  《中国好声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通过大综艺,获得更好的收视率,来获得更多的广告承载量。

  2016年的《中国好声音》,仅冠名就创收高达4个亿,整个栏目创收超过了20亿。

  其它卫视纷纷注入力量,开始在综艺上下功夫。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凭借极具话题的内容,让江苏卫视赚得盆满钵满。

  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也不甘落后,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现象级综艺。

  四大卫视共同成为了大综艺时代省级卫视的四大寡头,垄断了80%的收视份额和80%的广告创收,把其他电视台落下了一大截。

  但是,2017年,电视媒体出现了明显的困局。

  一是整体收视持续下滑,二是大综艺品牌失灵,三是广告创收开始负增长。

  不少频道开始入不敷出,形成恶性循环:

  没钱,就没法制作好的节目,要么过去的片子来回播,要么就拿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内容凑数,影响收视率,收视率下降后,就更赚不到钱了。

  (来源:知乎)

  2012年,上海地面频道广告收入为33.93亿,而到了2017年却只有9.85亿,5年时间下跌了71%。

  下跌的广告收入,让不少电视台开始慌了。县市小台不用多说,就连一些省级卫视,也顶不住了。

  没钱,就拉烂广告,甭管什么广告,接了能赚钱再说。

  但广告越烂,观众就越反感,收视率就越低,电视台就更没钱。

  而且不光观众对广告有意见,管理部门也看不下去了。

  2018年9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美容、招商加盟、投资理财、收藏品等九类广告,进行重点整治。

  这些广告,常年都是地方台广告的主力军,这种规定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益。

  宁夏影视频道、江苏教育频道还曾因为“广告违规”,被要求停播整改。

  目前,全国有4000家电视台,24000多个频道。之前“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发挥太好,就连一些经济条件发达的城镇都办起了“镇级电视台”。

  许多电视台多而不精,乱象丛生;内部贪腐,人才不足,电视台只能靠“吃政府饭”才能勉强维持。

  这些电视台面前摆的只有两条路,如果不想死皮赖脸活着,要么关停,要么改革。

  上海电视台对多个频道进行了重组合并,娱乐频道和星尚频道合并成了“都市频道”,炫动卡通频道和哈哈少儿频道整合成了“哈哈炫动卫视”。

  天津电视台主动关闭了国际频道、高清搏击、时代风尚、时代美食、时代家居、时代出行频道6个电视频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都对一些产出较低的电视台进行了调整。

  如何改革,除了内部调整外,还要看电视台发展的外患。

  在各大卫视之前纵享喜悦之时,变革就早已悄然来临。一阵科技之风,带动了整个市场的变化。

  2011年,被称为智能手机元年,在各大品牌和厂家的共同努力下,智能手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2012年3月12日,优酷网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优酷土豆宣布合并,成为了一家视频网站;

  2014年4月20日,湖南卫视打造的芒果TV上线,加入了互联网大军。

  同时也在这一年,三大运营商相继向公众开通4G业务,“4G”时代迅速到来。

  现在回看,纵使是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也不会把小屏幕当成大屏幕的竞争对手。

  但正是小屏幕,一点点夺走了大屏幕的生机。

  以前电视台一直在承担主流新闻舆论的使命,但不管头部电视台多么坚挺,互联网都已经成为了媒体的主阵地。

  近年来,互联网娱乐平台和咨询平台的崛起,既夺走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也占据了他们看电视的时间。

  同样都是一部电视剧,在电视上看诸多限制:时间段是否合适,播出期间广告多不多,错过了是不是只能错过……

  但在视频网站上,海量的娱乐内容都可以随时点播,还有多少人守着电视台去被动追剧?

  就拿东方电影频道和电视剧频道的合并来说,影视类频道,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

  互联网上,不光有视频。

  直播、短视频、游戏等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内容,都在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大家接收信息的方式。

  夸张一点来说,一切互联网娱乐产品,都在蚕食着电视台的原有受众。

  2017年后,广告客户的投放预算,重点都转向了新媒体上。

  电视媒体的预算,大多都是客户品牌传播的补充投放。

  在新媒体上,广告投放和市场转化融为一体,能直接导入产品销售,广告投放性价比极高,这是传统电视台的软肋。

  电视台铆足了劲儿,跨入网络,做起了融媒体。

  所谓融媒体,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这些有着共同点和互补性的不同类型的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简单直白来说,就是把电视台里的这些内容,也放到互联网上去。

  无论是资讯平台,还是长短视频网站,都可以看到各大电视台的身影。

  一来二去,其中不少也做出了一点儿成绩。

  为了增加互动性,电视也变了:

  “二维码”,一块打在电视上的“补丁”,鼓励大家手机扫一扫,和电视多多互动;

  “摇电视”,摇出了和微信一样的效果,让大家得到“红包奖励”;

  “云电视”“智能化”“移动化”,花样繁多,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大戏”,但又似乎什么用都没有。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花里胡哨的互动,并没有真的增加他们对电视的关注;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互动太多了,反而会引发看电视时候的反感。

  总而言之,这些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展很好,但在电视上,好像又没什么进步。

  电视媒体的衰落,似乎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形式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却忽视了内容的改进。

  当电视台内容足够有诚意时,观众自然就会被吸引。好的内容,才是电视台的重中之重。

  不然与其看那些不知所云的互动充斥的电视节目,还不如拿起手机,或者换个台继续看“欢乐斗地主”。

  参考资料:

  传媒内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的四个阶段赵天成:频道面临“关停潮”,但主流电视台依然坚挺毒眸:《唐宫夜宴》走红,但地方台快垮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兔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智兔网 X1.0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