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 把时间倒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没有996,甚至没有手机和电脑,中国人下班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趁着黄昏,恋爱的男女偷摸摸牵起小手穿梭在旱冰场;卡拉OK厅里,中年老大哥没日没夜地嘶吼着“三分运气,七分拼,爱拼才会赢”,还有录像厅、网吧和桑拿房。 中国人下班生活的变迁史里,藏着你想象不到的青葱与辉煌。 如果你穿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人下班后去哪里浪,得到的回答大致相似:旱冰场、音乐茶座、录像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中国人下班后的新生活,“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1972年,当时中国最大的旱冰场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落成,开幕式上还请来了参加“环球杯”旱冰速滑比赛的代表队,声势浩大的表演开启了青年约会的旱冰时代[1]。 不过十年,旱冰场就在祖国大地上遍地生花,全国大小旱冰场几百座,光是安徽一个省,就有七八十座旱冰场,全国每年还分别在上海、北京举办南方、北方旱冰邀请赛[2]。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四中学,旱冰现在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之一 运动是年轻人休闲娱乐永恒的母题,挥洒在旱冰场的不是汗水,而是属于青春的荷尔蒙。 听歌也是永不过时的爱好。只不过那年头听歌的地方叫音乐茶座,就和现在的livehouse差不多。 1980年,全国第一家营业性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开业[3]。那时的演出排得密,听歌不用等假期,每晚都有专业的歌手驻场演出,歌手握着话筒边走边唱,顾客的上帝感极强。 一般花3~6元就能进场,没有青年不爱音乐茶座。拿经济文化水平发达的广东省来说,到1988年,音乐茶座已经在全省开到了74家,养活了134支轻音乐队[3]。 1985年,上海,音乐茶座里的乐队 那也是属于影视行业的黄金年代,80年代初,电视还没有搬进寻常百姓家,想看电视,得沿街找个挂着“录像厅”招牌的小门店,花一两元门票去看[3]。录像厅为了保证放映的效果,门窗都是用红布遮住的。 “放录像的设备很简单,一台放像机,一台大彩电,屋里摆放几十个座位,门外摆放个音箱,声音使过路行人都能听见”[4]。录像厅一般放的都是港片,《英雄本色》《赌神》《倩女幽魂》是那代人刻入灵魂的记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火一时的录像厅 跨越时空的距离,虽然每一代人的新生活,都有着独属于时代的创新和更迭,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的爱好,与今天的都市青年有着惊人的重合,运动、听歌、看电影,永远是休闲娱乐的主题。 当然,人们的休闲生活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 比如《新闻联播》从这时起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爸妈7点整准时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或许是从这时养成的。早在1976年,《新闻联播》就固定在每晚7点播出[5]。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几家几户凑到有电视的人家,就着新闻唠嗑,是寻常人家的消遣。 赵忠祥、李娟、杜宪是从《新闻联播》里走出的公众明星,到1986年,中央电视台还开设了《科技简讯》《医疗简讯》《文化简讯》《一句话新闻》等栏目,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意犹未尽[6]。 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人们/天猫《你好新生活》短片 从这时起,中国人也告别了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烦恼,走向吃好喝好的新生活。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迎来了“西瓜自由”,1982年,居民还在“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了1985年,“西瓜成为家家户户消暑解渴的食品”[7]。 即便在1984年的蔬菜淡季,农贸市场依旧能凑出满汉全席,“顶花带刺的黄瓜、又嫩又绿的扁豆、粉里透红的西红柿”[7]。 七八十年代的末尾,北京前门迎来了中国第一家肯德基,三十多年后,当初的客人回忆,“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占据了三层楼,人们排起难以想象的长队”[8]。 1987年,北京,前门的西侧,从肯德基快餐店的窗户眺望前门西大街 那一天,北京前门肯德基卖出了2200份炸鸡,就像谁也没有预料到的那样,在往后几十年它将开满中国大地。 第二部分朋克鼻祖,爱拼才会赢 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解放思想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你在卡拉OK《甜蜜蜜》,我在网吧打游戏,每一个下了班的中国人,都奔向光明快乐的新生活。 没有谁的青春逃得过卡拉OK厅。 进入20世纪90年代,纯听音乐演奏的形式被抛弃,人们开始摩拳擦掌自己上去唱,音乐茶座在这一时期逐渐被卡拉OK厅取代[3]。 卡拉OK厅的出现实际上要更早,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东就有了专门用于群众点歌演唱的卡拉OK厅,只不过那时,这样的营业形式只在五星级酒店出现[3]。 2013年10月27日,辽宁大连,好乐迪量贩KTV。 90年代,卡拉OK也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按照当时的物价,150~250元可以包房连唱4小时,还有更实惠的单独点唱,一般3~5元可以点唱一首歌曲。拿广东省来说,截止到2000年,广东省总共有2225家卡拉OK[3]。 当时中央宣传部还出版了一本叫做《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的歌曲集,总共收录了1000首歌曲[9]。《我的祖国》《牧羊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个年代的人看眼歌名就知道:唱过,那是属于他们的新潮生活。 当年卡拉OK厅的必点神曲叫做《爱拼才会赢》,每个卡拉OK包间都会有个中年男子声嘶力竭地唱,“三分运气,七分拼,爱拼才会赢”,恨不得把每个字吼在你身上。 而每一个爱去卡拉OK唱歌的人,也以同样的热情对待去浴室蒸桑拿这件事,或许他们才是朋克养生大法真正的鼻祖。 早在1985年,上海沪江浴室就已经开设了桑拿浴,当时的报道标题叫做《大力提倡“桑拿浴”》,称它“虽(开设)时间不长,但早已浴客不绝了”[10]。 1992年,南京东路上的美容城开设了专门的女子浴区,地方不大,却分门别类有桑拿、芬兰浴、冲浪和沐浴四个种类。正午12点之后,打扮精致的女子陆续走入美容城,据说年轻的女孩更喜欢温和的美国冲浪浴,“看似普通的浴缸,不同方位都有水流冲出,似海浪拍击”[11]。 2020年5月14日,上海,连锁洗浴中心,桑拿浴从二十世纪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你身裹浴巾走出浴室,瘫在沙发上小憩时,服务员还会贴心地送上水果和饮料,热情程度堪比海底捞。 只不过来浴室休憩的大佬,可能来不及注意这些细节,洗个桑拿浴的功夫,他们的大哥大、BB机可能已经攒了事关好几万的未接来电。 没错,大哥大也是这年代兴起的,有事主要靠两条腿奔走相告的年代,有移动电话自然方便得不像话,但是也费钱。 1992年5月18日,杭州市专门举办了电话号码拍卖会,16个电话号码最终成交额达到了85万。大款们就图个吉利、好记,比如移动电话号码“901688”,最终被人以12.9万元的高价买走[12]。 2020年11月28日,深圳,BP机、寻呼机、大哥大等早期手机/通讯设备 另一批低调的赛博朋克青年,下班之后涌入城市角落的网吧里。 广州的网吧分高中低三档,低档5~10元/小时,中档10~20元/小时,高档网吧更贵一些,但会提供啤酒和西餐[3]。青岛市开了一家名为“赛博98”的网吧,高速卫星和金桥网联通,能视频,唱歌,打游戏[13]。 而在西北大学读中文的意大利青年罗西欧,保持着每周六去网吧的习惯,敲击键盘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传递消息。当时西安最具规模的网吧在市中心,名字叫169钟鼓楼网吧,配了30多台高性能多媒体电脑,1998年春节的时候,来上网拜年的人们甚至在网吧门口排起长队[14]。 000年12月7日,北京北大南门,飞宇网吧 每一个在90年代挥洒过青春的年轻人,都见证着中国朋克发展史。 第三部分你好新生活,每天不一样 迈过21世纪的关卡,中国人仿佛进入了截然不同的新世纪,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加速。 21世纪初,市场调查机构AC尼尔森调查了中国10个最主要的中心城市的电视普及率,结果发现,在这10个城市中,有线电视普及率平均已经达到了85.3%,其中广州、上海、南京、杭州都超过了90%[15]。 也是在这一阶段,中国人迎来了海外剧播出的井喷期。21世纪前10年,央视引进了202部海外剧,来自美、日、韩、英等国的电视剧占了接近一半[16]。 没看过《大长今》的人压根儿无法加入办公室热聊,没为《蓝色生死恋》和《兄妹契约》掉过眼泪的下班时光,就仿佛看了个假电视。 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来源微博 随后,线上购物平台的出现让中国人的消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7年,淘宝的交易总额达到433.1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两家大型超市家乐福和沃尔玛在中国销售的总和[17]。 线上购物平台的出现消弭了空间为购物带来的不便,无论你住在繁华的一线城市,还是偏僻的小县城,都能快速地购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挑花了眼的衣服和化妆品、最顶尖的高科技产品、比实惠更实惠的低价好物,蜂拥进这一代人的新生活。 这时,中国新品牌也飞速扩张。2020年,天猫代表性新品牌的销售额已经是2016年的17.9倍[19]。三只松鼠、小米、完美日记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用品牌,中国品牌在人们的新生活中逐渐崛起。 2020年10月15日,北京地铁国贸站,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的广告 与此同时,在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截止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大约达到了8.54亿[18]。 中国人迎来了休闲娱乐新时代:网速很快,游戏很多,年轻人一年能换10086个墙头。 用高科技感受新生活的年轻人/天猫《你好新生活》短片 从《旅行青蛙》到《动物森友会》,从《王者荣耀》到《和平精英》,无论你是人菜瘾大,还是神之右手,都能找到适合你的游戏,每一种热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Z世代喜欢的国风、二次元、电子竞技,也逐渐走入社会的主流视野,汉服市场爆发,电竞走上国际舞台。 天猫《你好新生活》短片 21世纪,时代的目光聚焦到每一个个体的幸福生活,我们拥有最得天独厚的物质生活基础,而所有奋斗,所有创造,都是为了迎来更理想的生活。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天猫发布《你好新生活》短片,回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与生活的变迁,记录每一代人的新生活。 下班路上的28自行车、结婚接亲撑场面的桑塔纳、抽屉里发黄的大头贴、赶着世纪末躁过的摇滚乐,一步步向前迈进的片段,都是属于每一代人的“那些年”。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